learning hub
Jim and Lynne Jackson

Jim and Lynne Jackson

后果与惩罚:有何不同?

成果與懲罰的區別:培養孩子真正力量的教育方式

只要你已為人父母,你可能已經做出了這一個重大發現:儘管你盡了最大的努力保持冷靜,與孩子建立良好的關係,並且以恩典引導他們,但是你孩子的行為仍然會偏差。 在那些時刻,你要怎麼做? 大多數父母,甚至是體貼的父母,都會嘗試為孩子的偏差行為制定一些後果。 但是如果父母不清楚後果和懲罰之間的不同,這些努力很容易適得其反。 因此,如果你對於試圖有效地管教孩子的偏差行為感到沮喪,那麼是弄清楚這兩個用語的時候了。 Table of Contents 後果和懲罰之間的不同 後果 懲罰 教養子女中的懲罰與後果的不同 為什麼“自然效應”是一種有效的管教方式 為了幫助孩子從自然效應中學習,請勿介入 強加後果:當你的孩子需要更多的幫助時 1. 喪失特權 2. “重做”/練習正確的反應 3. 賠償後果與和解 合乎邏輯的後果:溫和地挽回孩子 幾個有遠見的故事 後果和懲罰之間的不同 那麼,“後果”和“懲罰”真的不同嗎?這聽起來像是咬文嚼字,但是我們看到有顯著的不同,這與所涉及的目標有很大的關係。 後果 梅里亞姆-韋伯斯特(Merriam-Webster)對後果的定義是:“由某一原因或必然遵循一組條件而產生的事物。” 簡而言之,後果是“一個行動或事件的結果”。關鍵在於這些結果都是必然伴隨事件而來的。你以拳重擊磚牆,你的手就會受傷,或更糟。你在濕滑的彎道上開快車,汽車就會打滑失控。你暴飲暴食的後果可能包括胃部不適、胃灼熱,日積月累之後還可能出現其他的健康問題,例如心臟病。你揍弟弟的後果是傷害感情和造成瘀傷,失去親密關係,並想要保持距離。了解並幫助孩子理解他們所作所為必然發生的結果,是在上帝的智慧中成長的關鍵。 “心聯家齊” 使用“自然效應”和“強加後果” 兩個名稱,如此一來,對於“自然後果”和“合乎邏輯的後果”常見的誤解將不致於混淆我們的教導。 懲罰 梅里亞姆-韋伯斯特(Merriam-Webster)對懲罰的定義是: “a.作為報應的受苦、痛苦或損失” “b.通過司法程序對違法者施加的刑罰” 這裡的關鍵詞是“報應”和“對違法者施加”。目標是造成某種“痛苦”,以使正義得到伸張。我們的刑罰制度,無論優劣,通常是如此設計的: 你做錯了事,你被逮到,你會因此而受苦。它期望所造成的痛苦能激勵更好的行為。 譬如:大多數人對加重罰款或甚至喪失駕駛權的處罰的恐懼,迫使他們依法駕駛。除非駕駛者的動機是出於對自然後果的理解,不然當他們對被逮到的恐懼減少時,違法駕駛就會增加。 稍後我們會詳細介紹這一切。現在讓我們來仔細研究與教養子女有關的後果和懲罰之間的不同。 教養子女中的懲罰與後果的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