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果与惩罚:有何不同?

成果與懲罰的區別:培養孩子真正力量的教育方式

只要你已為人父母,你可能已經做出了這一個重大發現:儘管你盡了最大的努力保持冷靜,與孩子建立良好的關係,並且以恩典引導他們,但是你孩子的行為仍然會偏差。

在那些時刻,你要怎麼做?

大多數父母,甚至是體貼的父母,都會嘗試為孩子的偏差行為制定一些後果。 但是如果父母不清楚後果和懲罰之間的不同,這些努力很容易適得其反。 因此,如果你對於試圖有效地管教孩子的偏差行為感到沮喪,那麼是弄清楚這兩個用語的時候了。

後果和懲罰之間的不同

那麼,“後果”和“懲罰”真的不同嗎?這聽起來像是咬文嚼字,但是我們看到有顯著的不同,這與所涉及的目標有很大的關係。

後果

梅里亞姆-韋伯斯特(Merriam-Webster)對後果的定義是:“由某一原因或必然遵循一組條件而產生的事物。”

簡而言之,後果是“一個行動或事件的結果”。關鍵在於這些結果都是必然伴隨事件而來的。你以拳重擊磚牆,你的手就會受傷,或更糟。你在濕滑的彎道上開快車,汽車就會打滑失控。你暴飲暴食的後果可能包括胃部不適、胃灼熱,日積月累之後還可能出現其他的健康問題,例如心臟病。你揍弟弟的後果是傷害感情和造成瘀傷,失去親密關係,並想要保持距離。了解並幫助孩子理解他們所作所為必然發生的結果,是在上帝的智慧中成長的關鍵。

“心聯家齊” 使用“自然效應”和“強加後果” 兩個名稱,如此一來對於“自然後果”和“合乎邏輯的後果”常見的誤解將不致於混淆我們的教導。

懲罰

梅里亞姆-韋伯斯特(Merriam-Webster)對懲罰的定義是

  • “a.作為報應的受苦、痛苦或損失”
  • “b.通過司法程序對違法者施加的刑罰”

這裡的關鍵詞是“報應”和“對違法者施加”。目標是造成某種“痛苦”,以使正義得到伸張。我們的刑罰制度,無論優劣,通常是如此設計的: 你做錯了事,你被逮到,你會因此而受苦。它期望所造成的痛苦能激勵更好的行為。

譬如:大多數人對加重罰款或甚至喪失駕駛權的處罰的恐懼,迫使他們依法駕駛。除非駕駛者的動機是出於對自然後果的理解,不然當他們對被逮到的恐懼減少時,違法駕駛就會增加。

稍後我們會詳細介紹這一切。現在讓我們來仔細研究與教養子女有關的後果和懲罰之間的不同。

教養子女中的懲罰與後果的不同

在短期內,如果我們所說的有效是指立即改變行為,那麼懲罰作為一種教養策略是可行的。這就是為什麼父母經常將某種特定的懲罰作為“首選”的管教方法。打屁股暫停、立即失去最喜歡的特權或物品,所有這些似乎都能遏制不良的行為。因此它們成為預設的方法: 快速、簡單、高效率。只要孩子對懲罰有足夠的恐懼,懲罰的威脅有時侯就會“奏效”來塑造他們的行為。

但是久而久之,當父母把懲罰作為他們首選的管教措施,意即施加痛苦的經歷來實現正義或改變行為時,這幾乎總是會在孩子心中建立起怨恨和反抗。為什麼呢?因為懲罰大多是為了控制他人,甚於為了培養和增強他人的能力。

想想看: 若你知某人是想用懲罰性方法控制你的行為,你會尊重他的意願並熱衷的配合他嗎? 你最近一次這樣做是什麼時候呢?

如果 A)當懲罰者不在身邊時,孩子傾向於行為偏差,或者 B)他們的偏差行為和對懲罰的反應變得更加不穩定,那麼你就知道孩子變得越來越怨恨。大約在青春期前或青春期早期的時候,那些生活在以恐懼為根基的服從中的孩子,會傾向於將他們的偏差行為“轉入地下”,或者在受到懲罰時更容易發怒。

這種怨恨和抨擊就是為什麼我們經常收到父母求助的電子郵件,他們說: “我們的孩子在十歲或十一歲之前,一切都很好。然後,一切都突然改變了!感覺就像一個不同的孩子!” 事實上,沒有什麼突發的改變。相反地,到了十歲左右,孩子發現他們有能力進行反擊。將他們壓抑的怨恨與青春期早期的化學反應結合起來,再加上父母和孩子的罪性,情況很快而且經常變得一團糟和起伏不定!。

我們不要淡化這個事實,就是青春期前和青春期早期的大腦可以是一個非理性思想和情緒的混亂組合。我們也不要低估罪在我們所有人身上的力量,它迫使我們“我所願意的,我並不做;我所恨惡的,我倒去做。”(羅馬書七章十五節)。

但是,我們發現當父母及早學會只有在必要的時候,並以上帝的智慧,來使用具有洞察力、尊重的後果,根據他們的報告孩子青春期前和青春期的行為會更少情緒化,而更多充滿上帝的恩典。

為了避免“自然後果”一詞的常見誤解而產生混淆,我們創造了“自然效應”一詞,以便更容易識別和教導我們的孩子任何行為必然發生的因果影響。這種影響是在沒有干預之下發生的。

為什麼“自然效應”是一種有效的管教方式

雖然懲罰可能有時侯會對暫時改變行為“奏效”,但如果你教會孩子留心,他們行為的自然效應將會是他們最好的終身老師。

孩子,正如我們一樣,毫無疑問是“親愛的罪人”,並且正如我們一樣,需要糾正引導。 但是,與其以痛苦為目標來修正行為或伸張正義,不如將目標轉變為向孩子傳達這個強有力的信息:“你要為你的生活、你的人際關係和你的決定負責。”

加拉太書六章七節說:“不要自欺,神是輕慢不得的。 人種的是什麼,收的是什麼。”這節經文是一個種植的比喻。 如果你種的是蘋果種子,你就不能收黃瓜,只能收蘋果。 如果你種的是壞種子,自然會長出壞東西。 但是如果你種的是好東西,你就會收穫好收成。 自然效應是以我們選擇的行動為基礎而產生的內置“收穫”。

父母經常告訴我們,他們帶給孩子“自然後果”,譬如做額外的家務或給孩子暫停時間,讓孩子安定下來。 在這種情況下,孩子會開始這樣看待“自然後果”:“當我行為偏差時,我自然會惹上媽媽或爸爸的麻煩。” 但是這些都不是自然後果。 相反地,它們是父母施行的一種懲罰

為了避免“自然後果”一詞的常見誤解而產生混淆,我們創造了“自然效應”一詞,以便更容易識別和教導我們的孩子任何行為的必然發生的因果關係。這種影響是在沒有干預之下發生的

例如,當一個孩子打另一個孩子時,他的內心會感到“噁心”,而另一個孩子會受到傷害並感到不高興。當一個孩子撒謊時,她的朋友可能不再信任她。

當你幫助孩子注意自然效應時,你可以建立智慧。但是,如果相反地你迅速地強加後果,你就會將孩子的注意力從他行為產生的自然效應上轉移開。立即強加的後果可能會阻礙孩子的學習機會。

例如,大多數時候,當一個孩子或成年人犯罪時,我們會感到難過,內疚。這是應該的,因為我們犯了罪。上帝用這種感覺來幫助迫使我們與罪和解。

但如果有人立即強行施加後果,我們就會專注於懲罰或者是施罰者。上帝賦予的自然效應,意即為我們所做的事感到難過,將會被對懲罰的怨恨所抹殺。懲罰或許會促使我們不再做出這樣的偏差行為,或者只是為了不被逮到!它卻無法使我們認罪和悔改,來調和我們的罪惡感。

為了幫助孩子從自然效應中學習,請勿介入

為了幫助孩子學習,有時侯你必須讓開,讓爛攤子在不施加額外懲罰的情況下自行發生。

然後,當事情緩和下來時,與你的孩子溫和地交談。使用許多輕鬆的問題來幫助他們理解他們的行為和對每個參與者的影響的因果關係。我們很快就會討論如何施加有效的後果,來幫助孩子從他們的行動中學習和成長。

當我們的兒子諾亞經歷撒謊的掙扎階段時,我們起初是透過堅決的對抗或強加的後果來處理,這對他來說就像懲罰。我們毫無進展。這幾乎就像“比賽開始”,看他能不能矇騙我們過關。後來我們改變了做法,做了三件事,來鼓勵他誠實。

  1. 當他說實話的時候,即使是小事,我們也專注於他的誠實對於保護我們的信任和聯結的價值,這就是誠實的自然效應。
  2. 我們教他注意他胃部那種會伴隨著謊言而出現的小感覺,這就是不誠實的自然效應之一。這是上帝賜給他的禮物,讓他可以認罪,並保護我們之間的信任和聯結。
  3. 我們幫助他了解更多說謊的自然效應:不信任、關係破裂、忽視胃部噁心的感覺而變得剛硬的心。

如果他撒謊了,他很快就會就回來向我們坦白。不久,他就不再撒謊了。主要是因為這段經歷,諾亞在青少年時期和成年後,一直堅定地致力於誠實。

有時侯,孩子對自己行為的自然效應沒有反應。這種影響可能過於抽象。例如,對一個五歲的孩子來說,關係中的信任意味著什麼呢?或者影響太遲了,以致於沒有價值。例如,吃太多糖果導致的蛀牙。那麼,你如何使用有益的、尊重的強加後果,而不使你與孩子對立,卻能引導他們在未來做出更明智的選擇呢?

弟兄們,若有人偶然被過犯所勝,你們屬靈的人就當用溫柔的心把他挽回過來;又當自己小心,恐怕也被引誘。

加拉太書六章一節

強加後果:當你的孩子需要更多的幫助時

當你的孩子沒有興趣或不願意從他們行為的自然效應中學習時,你可以施加一個建設性的、有益的後果,來引導孩子重建或糾正他們行為的自然效應。管教的最終目標應該是心靈的改變,而非即時的“正義” 或重新掌控的感覺。

以下是一些聖經經文中獨特的“強加後果”的例子,以及相對應的教養實例。

1. 喪失特權

當亞當和夏娃不順服時,他們失去了住在伊甸園裡的特權。上帝仍然繼續愛和關懷他們,首先是用衣服遮蓋他們的羞恥。

當孩子濫用某個特權時,取消那個特權是合適的,這樣他們就會學會珍惜它。 這與每當他們行為偏差時,拿走他們最喜歡的東西是不同的。無論是火柴盒汽車還是家庭用車,如果沒有按照明確規定的期望使用,拿走車子是合理的。當孩子做出補償或者表明他們已經準備好承擔與那個特權有關的責任時,就可以恢復特權了。

2. “重做”/練習正確的反應

在《聖經》中,當約拿拒絕去尼尼微時,他得到了一點交通幫助和第二次機會去做他被呼召去做的事–如果你願意的話,就“重做”。這是一個解決方案,而不是懲罰,它幫助約拿回到了預定的軌道上。

在你考慮一個愛發牢騷的孩子的請求之前,可以要求他練習恭敬地請求兩到三次,以幫助他記住以後要恭敬地請求。

3. 賠償後果與和解

馬太福音第十八章命令被冒犯者與冒犯者直接和解,而在有需要時,逐漸增加協助。

實際上,孩子冒犯或傷害他人後,當他們準備好去真正道歉時,可以讓他們負起和解的責任。 如果需要承擔後果,他們可以做出補償,譬如對受到人身攻擊的兄弟姐妹做些友好的事和解是對懲罰性管教的一個重要且經常被忽視的替代方法,但需要以恩典和智慧來引導孩子

合乎邏輯的後果:溫和地挽回孩子

這三個是關於在我們偏離方向後重回正軌的例子,它們反映了加拉太書六章一節中所看到的對罪人的恩典,“… 若有人偶然被過犯所勝,你們屬靈的人就當用溫柔的心把他挽回過來。”

挽回。而非懲罰。 挽回這個詞的意思源自“修補斷裂的骨頭”。使它恢復到正確的位置。

不僅是以挽回為目標,而且很清楚地,我們要倚靠聖靈的果子(加拉太書五章二十二、二十三節)來進行挽回!

充滿愛的後果和懲罰之間有何等大的不同!

如果我們想和孩子建立一種愛的關係,來幫助他們理解上帝的愛,這一點至關重要。聖經告訴我們,懲罰會導致恐懼並攔阻愛。約翰一書四章十八節提到:“愛裏沒有懼怕;愛既完全,就把懼怕除去。 因為懼怕裏含著刑罰,懼怕的人在愛裏未得完全。”

一位父親說:“我非常感謝“心聯家齊”框架,它幫助我以上帝管教我的方式來管教我的孩子。”

Traditional CF Framework

愛裏沒有懼怕;愛既完全,就把懼怕除去。 因為懼怕裏含著刑罰,懼怕的人在愛裏未得完全。”

約翰一書四章十八節

幾個有遠見的故事

為了讓這一切走入現實生活,我們將以像你這樣的父母的一些鼓舞人心的故事作為結尾!

格蘭特對他用台球擊中了一個男孩的背部漠不關心,因此他的媽媽讓他打電話給一位她在醫學界的熟人,好讓格蘭特了解如果台球擊中他的脊柱或頭部,可能會造成什麼傷害。 當他了解到自己可能造成的傷害後,格蘭特想為自己的粗心大意寫一封道歉信。 他們還發現了他的朋友接受 X 光檢查的費用,他幫助支付了這些費用。

大衛欺負他的妹妹凱蒂,隨意打她或推開她。媽媽和他討論自然效應:他正在練習攻擊性行為,而凱蒂正在學習受害者般的服從。 為了抵消這些模式,強加給他的“改正”的後果是讓他玩 ” “凱蒂說”(類似於“西蒙說” 遊戲)時,要聽從她的指示。 當大衛明白這會幫助他的妹妹在學校不受霸凌時,他欣然參與。 當她的指示有些膽怯時,她媽媽和哥哥都告訴她:“不,凱蒂,說得重一點!” 結果呢? 她更有自信了,而大衛對她也沒有那麼咄咄逼人了。

當你把目標轉移到引導孩子走向挽回時,你在管教孩子時就會更容易傳達“心聯家齊”框架強化身份的信息。這些信息包括:

  • “和我在一起,你是安全的”
  • “無論怎樣,你是被愛的”
  • “你是有使命和能力的”
  • “你是負責任的”

當你能更有效地傳達這些信息時,即使你的孩子行為偏差,他們也很可能會開始在生活中看重上帝的恩典和真理。

如果這種轉變對你來說是個挑戰,請繼續回想這些想法。報名參加我們的“心連心的管教”線上課程,將會幫助你鞏固美好得體的教養孩子的新習慣。最重要的是,繼續禱告並仰望上帝,尋求辨別的眼光,來了解孩子的內心深處。

備註: 文中的鏈接若未完成中文的翻譯, 將會被鏈接到”心聯家齊”的英文網站

翻譯: 徐中貴

Jim and Lynne Jackson
Jim and Lynne Jackson
Articles: 228